03期-藝文精選區-苗栗地方色文化-三義木雕
苗栗特色報導:三義木雕
文:大湖農工 陳建德老師 圖:參考網路資料 苗栗縣三義鄉因為西湖溪在此交會形成三方交叉形狀,故名為「三叉」。然地方人士覺得「叉」字不雅,而「叉」又跟「義」的簡寫類似,才在民國42年改名為三義。三義鄉位於苗栗縣南端,隔大安溪與台中縣后里鄉為鄰,海拔高度約為400公尺左右,山多田少,土壤呈現酸性反應。由於地勢跟地形的關係,三義地區常有濃霧滯留不易散去。特產有紅肉李、桃子、柑桔,在四月間清明節前後,三義一帶的山區更是開滿了白白的油桐花,坐火車、搭車行高速公路時,都能見到滿山油桐花盛開的美景,當地人稱為「四月雪」。由於山區都還保有原始自然生態,所以山區還能見到許多野生動植物,尤其是鳥類。例如:綠繡眼、五色鳥、斑鳩、紅尾伯勞、白鶺鴒、斑文鳥..等等,近年則以發現保育動物「石虎」而成為另一種矚目。 三義鄉有七個村,以廣盛跟勝興兩村較為繁榮,人口聚集較多,三義主要的木雕事業也多在此。然三義居民並非一開始就以木雕為業。清朝乾隆年以前此地樟樹林相當茂密,因此直到日據時代,開採樟樹、製樟腦油、做建材,一直都是三義地區的經濟命脈;當時三義地區樟腦的產量非但高居全台之冠,亦曾為世界第一。另外,種植香茅,製成香茅油來賣,也是三義老一輩鄉民曾經從事過的熱門行業;以前靠賣香茅油致富的鄉民為數不少。現在,則因為樟腦油與香茅油市場需求很低,經濟價值不高,因此這些古老的行業在三義也幾乎要滅絕了。 |
三義木雕發展的起源,是鄉民吳進寶先生於1918年撿拾枯木回家加工做擺飾,被日本人視為藝術品而喜歡,他進而與日本人研究如何大量加工生產這些枯木藝術品。之後,吳進寶之子吳羅松,因頗具藝術天份,乃向日本人學習天然物、動物與人像的雕刻,然後在三義經營雕刻生意,並將雕刻技藝傳給有心學習的鄉民。
同期另一名向日本人學習雕刻的李金川,則專門學習人物雕塑,學成後往苗栗的海線通宵等地發展,後來也教了不少得意門生,其中揚名國際的台灣雕刻界大師「朱銘」就是李金川的弟子。吳羅松與李金川兩人可說為三義木雕界的一代宗師,奠定三義日後發展成為木雕重鎮的基礎。
至於三義雕刻業開始進入全盛時期,要感謝吳羅松在光復後從大陸福州聘請四名雕刻師父來台傳授更精深的雕刻技術,才會從民國55年後進入三義木雕業的興盛時期,使得三義經營木雕的業者就多達一兩百家,一直到今天為止都還能維持這個局面。 |
早期,三義的木雕多以神像、工藝品為主,近年來,由於個人風格的藝術創作風氣大開,各式各樣題材的雕刻作品不斷的推陳出新,令人嘆為觀止!加上民國84年在三義成立了國內唯一的木雕博物館,蒐集、典藏了許多優秀木雕作品,並定期舉辦木雕研習講座,對於鼓勵木雕家創作革新與技術提昇有正面幫助。
近年來,三義舉辦木雕藝術節、木雕嘉年華會、木雕博覽會等活動,還有「木雕金質獎」比賽,讓木雕家得以藉比賽互相觀摩作品、研究雕刻創作技巧,並藉以吸引觀光人潮,這對於三義木雕師傅技術的提昇與知名度的宣傳也大有助益。可惜,近年景氣低迷,木雕業者都感嘆生意一年比一年差。加上有商人將台灣優秀木雕作品型錄拿去大陸請大陸雕刻工模仿雕刻,然後低價銷回國內,對於本土木雕創作的打擊更是雪上加霜,三義木雕業未來前途似乎面臨危機。衷心期盼三義木雕業能久旱逢甘霖,有更美好的明天。讓三義這個木雕王國能夠永續發展。
圖資料來源://taiwangolf.taiwan.net.tw/AttDetial?AttCId=13&LanId=1//www.teresablog.com/blog/post/41284501//csyoutw2001.pixnet.net/album/photo/701057813
發佈留言